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过刊浏览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投稿指南
更多
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解读
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文本人机协同翻译模式构建
数字化疫情防控中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串场河流域民间文学的特点及价值
海盐产区盐神信仰探析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黄海湿地遗产旅游地供给感知对品牌共鸣的影响研究
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路径研究
智媒时代淮河文化传播趋向研究
三方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居民垃圾分类投放问题研究
共同利益视角下区域环境共治的结构分析与建构路径
清代东台义学及其近代转型——以何垛场义学为例
北京勤云科技
期刊界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2021年 第6期
全选
|
取消全选
|
合并选择
>>
华中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政策研究——以淮北、淮南、皖江区为个案
王明前
2021.6.34
[
摘要
](
1240
)
[
PDF
](
809
)
华中抗日根据地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维护国共合作的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一方面主动寻求与国民党当局的合作,另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政治上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政治阴谋,在军事上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华中抗日根据地在争取中间派的工作中,努力实现统一战线政策和群众路线的统一。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在争取伪军工作中,成功运用了“两面派”策略这一特殊的、独创性的统一战线工作办法,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技巧。
盐阜抗日根据地参军动员工作初探
王红花
2021.6.34
[
摘要
](
1142
)
[
PDF
](
732
)
盐阜抗日根据地参军工作从困难重重到拥军参军、春季参军、反攻参军的次第开展,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伴随着拥军工作、优抗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等逐步深入,根据地群众最终实现了从物质改善到思想改造、从迟疑观望到踊跃参军的成功转型。群众路线是中共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王建
2021.6.34
[
摘要
](
1228
)
[
PDF
](
719
)
党史具有丰富的内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校党史教育还存在不够重视、人才队伍缺乏、党史教育学科性不强等问题。对此,高校要采取强化思想武装、打造专业队伍、以学科化教育引领以及环境和新媒体为媒介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及其实践选择
刘梦
2021.6.34
[
摘要
](
1158
)
[
PDF
](
718
)
政治生态是政治系统内部、政治主体之间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互动状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生活的综合反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应具有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稳定高效的发展指向以及廉洁自律的制度保障、丰厚纯洁的社会土壤等特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看好“总开关”,牢筑理想信念基础;紧盯“关键点”,严把选人用人标准;着眼“防火墙”,深化监督制度改革;深耕“涵养地”,优化政风社风互动,持续用力,锲而不舍地追求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
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研究
郑金鹏
2021.6.34
[
摘要
](
1141
)
[
PDF
](
734
)
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破坏应对危机的社会动员力、损害党和政府的政治公信力,给国家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分析疫情中谣言生成传播的动因,个体心理需求是疫情谣言生成传播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是疫情谣言生成传播的直接原因,现代媒介环境是疫情谣言传播的间接原因。针对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的社会风险,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重大疫情防控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应急动员能力、防范化解谣言引发社会风险,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媒介治理水平的治理思路。
论交通肇事逃逸的司法认定
郝正君
2021.6.34
[
摘要
](
1145
)
[
PDF
](
711
)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常见的过失犯罪,在刑法中罪名较为普通,交通肇事罪中行为人不一定逃逸,但行为人一旦逃逸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多年来,交通肇事逃逸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逃逸对肇事者而言无疑在情节定罪上还是量刑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从法益保护和刑事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准确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将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通过法律的强制作用来敦促肇事者主动履行救助和民事赔偿义务,共同构建法治和谐社会。
从娶妾议论看《儒林外史》相关情节写作用意
朱丹宁
2021.6.34
[
摘要
](
1226
)
[
PDF
](
734
)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中多有涉及违法处,如庶民的违法娶妾。在第三十四回,杜少卿希望国家立法限制娶妾,却不知随意娶妾实已违法,也不知明代已有与其方案极其接近的法律。这段描写,究竟是作者不知道明朝制度所致,还是别有创作目的在焉,值得仔细探讨。由于清乾隆五年删定律例时,删除了明律中有关娶妾限制之款,而《儒林外史》作者明显很熟悉法律,于是作者之知不知明代相关规定,不仅关系到第三十四回中相关叙述的创作年代问题,还涉及作者是否为吴敬梓、原书形态等问题。
高校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颜庭干
2021.6.34
[
摘要
](
1203
)
[
PDF
](
714
)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快递包装如何回收利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循环经济作为现代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成为实现高校快递包装绿色回收模式的有效抓手。通过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快递回收的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确立个体与学校在快递包装回收过程中的关键价值,并通过模糊数学等定量方法对回收模式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新型回收模式,为高校快递包装回收提出有建设性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
李玲
2021.6.34
[
摘要
](
1167
)
[
PDF
](
743
)
随着旅游的普及化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的旅游体验,“到乡村去”成为更多人出游的新选择。以南京栖霞区为研究对象,从新时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出发,通过调研对栖霞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栖霞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栖霞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建议,以期为南京栖霞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应用性参考。
地域性与普遍性:论曹文轩小说的电影改编
吴学峰
2021.6.34
[
摘要
](
1269
)
[
PDF
](
727
)
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潜藏了对故乡盐城的记忆,但又有意在地名、风物、民俗与方言等方面淡化了盐城的地域特征。他小说创作的意图不在于突显地域性,而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与普遍的情感。所以,他的小说《草房子》《三角地》就很容易被电影改编移植到不同地域,而且能保留小说原著的情感和主题,反过来又增强了小说的普遍性意义。曹文轩的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坚实的故事和思想基础,而电影传播扩大了小说的知晓度,两者形成了一个双赢的互动范式。
民间生活的诗意建构——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意识
蔺忠绘
2021.6.34
[
摘要
](
1208
)
[
PDF
](
725
)
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汪曾祺在作品创作中始终远离庙堂,与当代主流文化也保持着距离,驻足于民间这块自由广阔的空间里深耕。民间意识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特点,表现在小说中诗意的民俗风貌、诗意的小说语言、诗意的民间人物等方面,作品着力于营造出一种自在的民间生活形态,构建出诗意的民间世界。
英语论证的对话模式研究
陆春霞
2021.6.34
[
摘要
](
1148
)
[
PDF
](
734
)
论证是双方或多方围绕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最终达到消除分歧之目的。论证既是个体认知推理的思维活动,也是不同持论者之间的对话行为。首先分析当前主导英语论证的图尔敏模式的局限性,然后提出对话论证模式,作为图尔敏模式的补充,重点阐释了对话论证模式的含义、图式、原则以及应用,希望有助于英语论证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模式。
音变现象在英语和法语中的对比研究
肖双双
2021.6.34
[
摘要
](
1152
)
[
PDF
](
719
)
为了更好地帮助英语专业学生掌握第二外语法语的音变规则和技巧,对英语和法语中的音变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英语音变和法语音变具有高度相似性,由此提出提高法语语音教学质量的对策。
道教神像画艺术的衍生开发研究
施爱芹
2021.6.34
[
摘要
](
1241
)
[
PDF
](
729
)
道教神像画作为一种特殊的道教绘画形式,常用作于水陆道场的仪式。其神像绘画既有工笔细腻之气,又有世俗婉约之美,是道教神仙信仰发展至今的承载者与见证者。时代语境在改变,道教神像画为顺应当下文化创新的大环境,从艺术衍生发展的形式重回现代人的生活。以道教神像画的艺术衍生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市场空间,以期探寻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开发的创新发展之路。
水墨数字插画中的符号表征——基于知觉符号视角
姚瑶
2021.6.34
[
摘要
](
1196
)
[
PDF
](
731
)
传统水墨画中的水墨符号运用在数字插画中,可以使欣赏者产生作品水墨意指方向的认知。水墨符号的肌理表征是对水墨笔触基于物理层面的图形表征,通过软件笔刷属性的调整模拟出近似于水墨画的笔触造型;当水墨符号被人类认知经验所调用时,符号中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等形式表征信息汇聚而成的符号群,可以引导欣赏者达成数字插画艺术中水墨形式的认知。水墨符号在精神层面的表征是中华民族这一社会群体的共性情感表征,是欣赏者对水墨意境的联想与推理,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表白。
新媒介背景下的图形语言转译与表达探析
封华
2021.6.34
[
摘要
](
1232
)
[
PDF
](
721
)
伴随各种视觉媒介的兴起与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推进,图形语言以更丰盛多元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通过对视觉语言形态、特征与意向的分析,来揭示新媒介对图形语言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归纳出图形语言在媒介更迭下的信息传达、艺术形式特征,尝试开辟图形语言转译与表达的新视角,以期更好地指导个性化的设计实践。
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设计性”——从《踏歌图》谈起
陆凡
2021.6.34
[
摘要
](
1220
)
[
PDF
](
719
)
从山水国画创作技法的“设计性”、创作观念的“设计性”和创作意象的“设计性”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内在精髓,指出中国传统绘画历史发展主线的“设计性”典型性特质似乎从未更改过,“生成性”“创造性”则成为绘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新型智库建设视阈下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刍议
吕增艳
2021.6.34
[
摘要
](
1196
)
[
PDF
](
729
)
论述了在既有的体制机制下,地方高校学报需要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新型智库建设为地方高校学报的转型找到了聚焦的“着力点”。融入新型智库建设,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是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此,作为学报主办方的地方高校,应当准确理解与把握学报融入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栏目内容、读者群体、发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策略调整。
五四时期高校校报实践的当代启示
何敏敏
2021.6.34
[
摘要
](
925
)
[
PDF
](
738
)
百年前,高校校报立足校园、辐射社会,产生了超出校园的传播力、影响力,其骄人业绩令今天的校报人景仰。今天,在人才、技术、物资、财力上相对匮乏的高校校报要从发展的困境中突围,可以向自身寻找动力源,在历史梳理中明确自身定位,凸显纸媒优势;规范文字使用,重视联系读者;提升媒介素养,强化实践功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创新育人模式探索
彭圆
2021.6.34
[
摘要
](
892
)
[
PDF
](
784
)
新工科建设是工程教育呼应工业4.0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体系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地方工科院校面向基层、亲近产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地方高校实践者,应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面向,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分析创新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要点,从学科、课程、师资等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关注学科转型升级、理论及实践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提升等重点环节,把创新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党建引领功能及其创新路径
宋家卿
2021.6.34
[
摘要
](
835
)
[
PDF
](
701
)
随着新时期“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对大学生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为适应新的变化,高校在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加强以党建为核心的思想引领,以全面解释“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夯实其思想基础,筑牢其思想之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格化体系下高校招生宣传管理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阳韬
2021.6.34
[
摘要
](
833
)
[
PDF
](
720
)
选取3所高校教师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显示,高校教师普遍对招生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将网格化管理的思想嵌入到高校招生宣传工作中,利用网格化管理的分层体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动态调配等特点,结合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一种招生宣传工作管理体制,为高校招生宣传队伍管理提供参考性建议,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招生宣传实效性具有一定意义。
“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与创新
张猛持
2021.6.34
[
摘要
](
847
)
[
PDF
](
777
)
在简述高等学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高等学校实践育人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三全育人”角度,围绕实践育人环节,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能力、吃苦耐劳和抗压抗逆能力、沟通表达和适应环境能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力、文体艺术和身心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就业能力等八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的实现与创新路径。
智慧后勤:规范民办高校后勤服务之路径
戴跃侬
2021.6.34
[
摘要
](
862
)
[
PDF
](
738
)
摆正后勤服务商品性与公共产品属性两者关系,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是一艰难选择。受制于办学历史短与基础条件差、投入少与管理弱,导致后勤服务的被动、随意与不规范。因此,应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后勤运营模式,突出公益性与规范性,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通过智慧后勤平台建设,改进服务理念与手段,强化标准与规范,突出主动性与人文性,以彰显人性化和标准化。
网上投稿系统开通了!
点击
下载
1
浅析中国画的散点透视
(9078)
2
健康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理论
(5659)
3
近二十年来汉语詈词詈语研究综述
(5456)
4
海陵监和西溪盐仓考
(5290)
5
近三十年元杂剧《秋胡戏妻》研究综述
(5273)
6
论林正青《小海场新志》的史料价值
(5137)
7
犯罪收益追缴范围探析
(4888)
8
夏洛特·吉尔曼《黄色墙纸》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4796)
9
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的哲学渊源与差异性研究
(4744)
10
基于东方经验的民族、国家观念——传统“中国观念”的现代阐释
(4485)
11
汉英“有/Be”存在句定指效应研究
(4398)
12
评鲁迅 “欧化”翻译观
(4341)
1
《西厢记》 《牡丹亭》“女性意识”之解读
(7954)
2
评鲁迅 “欧化”翻译观
(5478)
3
《沉沦》艺术美新论
(5090)
4
上古汉语“下行”义类运动动词的词化模式
(5019)
5
论苏童小说女性悲剧命运的依附意识根源
(4877)
6
“折若木以拂日兮”补释
(4650)
7
《官板大字绣像批评三国志》图赞初探
(4598)
8
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的哲学渊源与差异性研究
(4571)
9
浅析郁达夫散文的艺术美
(4506)
10
从斯图加特大学的发展看德国高等教育百年兴衰
(4438)
11
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4374)
12
从毕淑敏小说中看她的“医者仁心”
(4342)
历史访问人数:
4519191
今日访问人数:
190